活动背景:有一个问题可能曾经或正在让许多大学生迷茫——“我是谁?”,伴随而来的还有“我怎么样?”“我是否需要改变?”,思考良久,可能却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。
活动目的:让同学客观地认识自我,接纳自我。
活动场所:可移动桌椅的教室。
活动时间:90分钟左右。
活动准备:4种类型的小图片,每种8张,每一张都不同,如水果(苹果、梨、香蕉、芒果、桔子、柿子、菠萝、枇杷)、蔬菜、糕点、饮料;每人一张A4纸,一支笔。
活动流程:
领导者首先讲活动规则,请大家尊重每位同学,在交流时关注、倾听,不评价、不指责,遵守保密原则。
1、开始阶段:我的同伴(分组、热身)
全班分四组,8人一组。领导者请每位同学抽取一张图片,抽到同类事物的人成为一组(如所有抽到水果的成为一组,所有抽到糕点的成为一组……)。
2、中间阶段:回答“我是谁?”
(1)领导者首先让助手示范,连续让助手回答“我是谁?”。助手说:“我是某某”、“我是某某大学的学生”……领导者指出:这些是众所周知的信息,对个人特征反映得较少。应该尽量选择一些能反映个人特征的语句,如“我很活泼”、“我压力很大”等。
(2)领导者介绍活动具体要求:现在,我会问你们20次“你是谁?”请你把头脑中浮现出来的答案一一写出来。请不必有什么顾虑,也不要多加考虑,想到什么就写什么,尽量选择一些能反映个人特征的语句。但我们有时间限制,即回答每个问题的时间为20秒。如果某一个写不出来,可以将序号写在那里,空着,继续往下写。如果提前写完,可以思考下一个写什么,但须领导者发出指令才能动笔写。如果某一个还没写完,领导者已发出指令,则不可再写,以后也不能补充,接着写下一个即可。请同学们听清楚规则后,做好准备。
(3)领导者计时,开始发出指令:“第一次你是谁?”20秒后,“第二次你是谁?”20秒后,“第三次你是谁?”……“第二十次你是谁?” 20秒后,“请所有同学停笔。”
(4)小组内交流:组员依次在组内分享自己写的答案,并谈谈自己在写“我是谁”过程中的感受。要求其他成员抱着理解他人的心情认真倾听,去认识团体内的每一位成员。
(5)全班分享:每组推荐一位成员在全班分享活动中的感受。
(6)领导者总结:每个人的答案可能有类似之处,但并不完全一样。现在,我们从更客观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你的答案。
从数量上看,能完整写出10个以上答案的,表明自我认识还是比较清晰;共写出9-10个答案的,基本没有心理障碍;7个以下的,可能自我认识模糊或过分压制自己。
从性质上看,比较积极的自我陈述,如“我是个善良的人,我是老实人,我很聪明”等;相对消极的自我陈述,如“我是个矮小的人,我是个容易得罪别人的人,我学习成绩不太好”等;中性的陈述,如“我是某某,我是大学生,我是女儿/儿子”等。请大家看看,自己的回答中更倾向于自我肯定还是否定?你喜欢你眼中的自己吗?如果你的自我描述中有很多否定的答案,请问这些方面的缺陷或者问题是你自己可以调整的吗?如果自我调整有困难,你可以想到其他可以获得帮助的途径吗?
请大家对照标准看一看自己的答案,是否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,是否发现以前自己从未注意到的地方。如果对自己的答案还想有更多、更深入的解析,欢迎同学们到心理中心,找咨询老师交流,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已。
3、结束阶段
领导者邀请每组推荐一位成员在全班分享活动中的感受;通过活动,对自己有新认识的同学,自愿发言。(可根据时间的长短来确定发言的人数。)
领导者最后总结:每个人都是独特的,认识自己,接纳自己,才能更好地面对自我,发展自我。
人员分工:
心理委员负责活动策划,并担任活动领导者。
一个助手,帮助发纸笔、做示范等工作。
活动注意事项:
20个“我是谁”活动中,当公布了解读标准后,可能会暴露同学们的隐私,一定要注意提醒“保密原则”,给同学们一个安全的空间。